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浇地小麦玉米周年减灾生产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控措施及灾害预防与应对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水浇地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的高产、稳产减灾生产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Wheat and Corn Annual Production under Irrigated Land (DB41/T 1990-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990-2020 水浇地小麦玉米周年减灾生产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发布的关于水浇地小麦和玉米周年种植过程中灾害预防与管理的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其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条文解读:
“播种前应进行土壤检测,确保pH值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土壤肥力。”
这一条文强调了播种前土壤条件的重要性。适宜的土壤pH值可以保证养分的有效性,而足够的有机质则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定期检测土壤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施肥或改良措施,能够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二、播种期选择
条文解读:
“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上旬至中旬,玉米最佳播期为6月中旬至下旬。”
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对于规避极端天气风险至关重要。例如,在春季干旱频发地区,适当推迟小麦播种可避开早春干旱;而夏季高温多雨时,适时早播玉米有助于充分利用雨季资源。遵循此建议可以帮助农民有效降低因不当播种导致的产量损失。
三、田间管理
条文解读:
“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拔节期至抽穗期要增加灌溉频率,每次灌水量约为80-100立方米/公顷;收获前7天停止灌溉。”
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植株健康生长,还能减轻洪涝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拔节期到抽穗期这一关键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直接关系到最终产量。而适时停灌则有利于籽粒成熟度提升及收获作业顺利开展。
四、病虫害防治
条文解读:
“采用生物农药优先于化学农药处理病虫害问题,并结合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积累。”
推广使用环保型生物制剂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持久的农业生态系统。此外,实施合理的轮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病虫害循环链路,从根本上遏制其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
五、灾害应对措施
条文解读:
“当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应及时开沟排水;若出现冰雹袭击,则需尽快清理残枝败叶并追施速效氮肥。”
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迅速反应至关重要。对于积水情况严重的地块,及时疏通沟渠可以防止根系腐烂;而对于遭受机械损伤的植株,则需要补给营养物质以恢复活力。这些应急处理方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缓解灾害造成的损害,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DB41/T 1990-2020》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方针,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高效安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