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黄地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准备、育秧技术要求、插秧技术要求及田间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
Title:Rice mechanized nursery and transplanting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沿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DB41/T 1984-2020)是一项针对河南省沿黄稻区制定的技术标准,旨在通过机械化手段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和产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种子处理
标准要求种子在播种前需进行精选、晒种和浸种处理。精选是为了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确保苗齐苗壮;晒种可以增强种子活力,促进发芽;而浸种则有助于软化种皮,缩短出苗时间。具体操作时,应使用清水浸泡种子24至36小时,并保持水温在15℃左右,期间要换水一次以保证氧气供应。
育秧方式
推荐采用毯状苗育秧技术,这种育秧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秧苗密度,便于机械插秧作业。秧盘规格通常为长60厘米×宽25厘米×高2.5厘米,每盘播种量约为200克左右。播种后覆土厚度控制在0.5-1.0厘米之间,然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待70%以上的种子破土出苗时揭膜炼苗。
插秧机调整
为了适应不同田块条件,插秧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距、株距以及深度等参数。一般情况下,行距设定为30厘米,株距为15厘米或20厘米,栽植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同时还要检查插秧爪是否完好无损,确保每个插植穴都能准确插入一颗秧苗。
田间管理
插秧结束后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造成烂根现象。在返青期过后可适当追施肥料,氮磷钾比例建议为2:1:1,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多,分次少量施用效果更佳。另外还需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并防治病虫害。
以上内容是基于DB41/T 1984-2020标准对沿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关键环节所做的分析说明。遵循这些规范不仅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保障最终收获品质优良的大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