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术语和定义、处理原则、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及监测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池塘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与排放。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quacultur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657-2020《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基本要求、工艺流程、设施设备、运行管理以及监测与评价等内容。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基本要求
标准指出,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应遵循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的原则,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和实施尾水处理系统时,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两个方面。
工艺流程
标准中明确了多种尾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依据,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例如,对于高浓度污染物的初步去除,推荐使用沉淀池或者过滤器;而对于营养盐类物质的削减,则建议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或者人工湿地系统。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合。
设施设备
关于设施设备的选择,标准强调了安全性与经济性并重。比如,曝气装置应当具备足够的功率以维持水体溶解氧水平,同时还要易于维护保养;而紫外线消毒器则需定期清洗灯管以防效率下降。此外,还特别提到要为所有关键部件配备备用方案,以便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切换至替代设备。
运行管理
在日常运营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详细的规范。首先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进排水量、pH值变化曲线图等信息;其次,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并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复训;最后,还特别强调了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案并上报主管部门。
监测与评价
最后,在监测与评价环节,标准规定了具体的检测频率及项目内容。通常情况下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悬浮物浓度、氨氮含量、总磷含量等。当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则需增加频次直至恢复正常状态为止。另外,还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估工作,以此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规划到执行再到监督等多个阶段的内容,而且非常注重细节上的把控,这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