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秋大豆栽培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秋大豆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tumn Soybe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8T 12-2017秋大豆栽培技术规程》是云南省普洱市针对秋大豆种植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秋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为提高秋大豆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秋大豆品种。具体来说,品种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适应性:所选品种需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包括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因素。
2. 抗逆性: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以及耐旱、耐涝特性,以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 产量潜力:优先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单产潜力且稳定性的品种,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播种期确定
根据本标准规定,秋大豆的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8月中旬至9月初。这一时间段内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同时,在此期间播种还能有效避开后期低温霜冻对作物造成的影响。此外,还应注意适时早播,以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三、田间管理措施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以下几点关键要求:
1. 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来决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左右,株距则控制在15-20厘米之间。
2. 肥水管理: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则应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分两次进行。同时要加强水分调控,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注意及时灌溉补水。
3. 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农业防治(如轮作倒茬)、物理防治(如灯光诱杀)以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病虫害治理。
四、收获时机把握
关于收获时间的选择,标准建议当植株叶片大部分脱落、豆荚变黄且籽粒饱满时即可开始收获作业。过早收获可能导致籽粒未充分成熟而影响品质;而延迟收获则可能因为天气原因导致裂荚落粒现象发生,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并结合气象预报做出合理安排。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5308T 12-2017秋大豆栽培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到收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对于指导农民朋友开展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推动秋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