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耕作制度、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秸秆还田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玉米种植区秸秆还田培肥及增产增效栽培。
Title:Corn Straw Returning Field Fertilization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DB1507T 50-2020)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当地玉米种植中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产量并提高经济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秸秆处理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秸秆在还田前需要经过粉碎处理,确保长度不超过5厘米。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 促进分解:较短的秸秆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加速有机质转化为土壤养分的过程。
- 避免堵塞播种机具:过长的秸秆可能会缠绕或堵塞播种设备,影响播种质量。
- 均匀覆盖地表:短小一致的秸秆能够更好地均匀覆盖土壤表面,形成良好的保护层。
2. 施肥策略
标准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同时合理搭配化肥施用,具体包括氮磷钾的比例调整。例如,在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而低肥力地块则需增加有机肥料投入。这种施肥方案的目的在于:
- 平衡营养供给:秸秆本身含有一定量的养分,但往往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因此需要补充适量化学肥料来弥补不足。
-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有机无机结合的方式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 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肥料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障作物获得充足养分供应。
3. 播种方式与密度
关于播种时间和密度,标准推荐采用机械精量播种,并根据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行距与株距。比如,在沙壤土上种植时可以适当放宽株间距离,而在黏重土质条件下则应适当缩小间距。这样做是为了:
- 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合理安排植株分布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光合作用面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适应不同土壤特性: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分保持能力和通气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调整种植密度以适应特定环境。
- 便于机械化操作:现代化农业强调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合理的行距设置有利于大型农机具顺利开展田间管理活动。
4. 田间管理措施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以及适时灌溉等环节。其中提到要特别注意监测地下害虫如金针虫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这是因为:
- 减少竞争压力:杂草不仅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还会与玉米争抢阳光,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 预防经济损失:病虫害一旦爆发,可能导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 维持生态平衡:科学合理的灌溉不仅能保证作物正常需水量,还能促进根系健康生长,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玉米种植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通过遵循这些规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还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