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公众天气预报中使用的术语、定义、用语规范及表达方式。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公众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和服务。
Title:Norm for Public Weather Forecast Termi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695—2020公众天气预报用语规范》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统一和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的语言表达,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关于天气现象描述
标准中明确要求对天气现象的描述应简洁明了且科学准确。例如,“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等具体等级,并且需要标明降水量范围。这有助于公众根据预报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比如预报说“今天白天到夜间阴有小雨”,这就意味着降水强度较弱,市民出行时只需携带轻便雨具即可。
二、关于气温表述
对于气温的描述,标准强调使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概念。例如,“明天白天最高温度25℃,夜间最低温度18℃”。这种表述方式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一天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从而做好相应的防暑或保暖措施。
三、关于风力风向说明
在风力风向方面,标准规定了从无风到强风的不同级别及其对应的风速范围。例如,“东南风3-4级”,表示风是从东南方向吹来,风速大约在每秒5.5米至7.9米之间。这样的描述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是否适合户外活动,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时间暴露于户外环境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
四、关于灾害性天气预警
当涉及到暴雨、暴雪、大雾等可能造成危害的天气情况时,标准要求预报员必须清晰地传达出潜在风险以及建议采取的安全措施。如遇暴雨蓝色预警,则需提醒居民注意防范城市内涝,并尽量避免前往低洼地区。
五、关于特殊节日或重大活动期间的天气服务
针对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以及体育赛事等活动期,标准特别指出要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例如,在大型演唱会举办前几日就应开始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确保主办方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六、关于语言风格的要求
最后,本标准还对预报员的语言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使用夸张或者模糊不清的词汇。同时鼓励采用生动形象但不失严谨性的表达方式来增强预报内容的表现力。
总之,《DB23/T 2695—2020公众天气预报用语规范》通过上述多方面的细致规定,不仅提升了天气预报的专业水准,也为公众提供了更为贴心周到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