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耐湿害机械化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耐湿害机械化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chanized Cultivation of Corn Resistant to Waterlogg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692—2020《玉米耐湿害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黑龙江省特定农业环境制定的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对湿害问题,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和产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文解读
#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玉米耐湿害机械化栽培。该区域土壤湿度较高,易发生涝渍现象,因此需要采取特别的栽培措施来保障玉米正常生长。
# 2. 种子选择与处理
- 种子质量:要求选用抗病性强、发芽率高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 种子处理:播种前应进行包衣处理以增强抗逆性,并确保种子干燥至适宜含水量(一般为13%-15%)。
# 3. 播种期确定
根据气象预报及田间积水状况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在地表解冻后即可开始播种,但需注意避开连续阴雨天气,以免影响出苗质量。
# 4. 土壤准备
- 翻耕深度:建议深耕25厘米以上,促进根系发育。
- 排水系统建设:对于低洼地块要提前修建完善的排水设施,防止雨季积水造成灾害。
# 5. 施肥管理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基肥施用有机肥作为主要来源,追肥时注重氮磷钾平衡供应。同时提倡使用缓释肥料减少流失风险。
# 6. 田间管理
- 密植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 除草剂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药害发生。
-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块,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控制。
# 7. 收获时机
当籽粒含水量降至安全水平时(约15%-20%),应及时组织机械收获,防止因延迟收获导致品质下降。
通过遵循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提升玉米耐湿害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