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枸杞中15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中15种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Title:Determination of 15 mycotoxins in wolfberry (Lycium barbarum L.)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C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食品检测领域,标准的更新往往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和检测要求的提升。TNAIA 0365-2025《枸杞中15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相较于旧版标准,在方法适用性、检测灵敏度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本文将以“样品前处理步骤的优化”为切入点,深入解读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变化与操作要点,帮助检测人员更好地掌握新标准的核心内容。
首先,从检测流程来看,样品前处理是整个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在旧版标准中,枸杞样品的前处理主要采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净化的方式,但存在提取效率不高、溶剂消耗大、净化效果有限等问题,尤其在面对复杂基质时,容易出现干扰物质残留,影响后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的检测性能。
而TNAIA 0365-2025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做出了重要改进,引入了“均质-提取-固相萃取”三步法,并对提取溶剂配比进行了优化。具体而言,新版标准推荐使用乙腈-水(84:16, v/v)作为提取溶剂,配合超声波辅助提取,提高了目标真菌毒素的回收率。同时,在固相萃取阶段,采用了更高效的净化柱,如N-丙基乙二胺(PSA)和C18复合柱,有效去除了脂肪酸、色素等干扰物质,显著提升了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此外,新标准还特别强调了样品均质的重要性。在旧版中,部分实验室可能采用简单的研磨或粉碎方式处理样品,导致样品分散不均,影响提取效率。而新版标准明确要求使用均质器对枸杞样品进行充分均质,确保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检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新标准的要求执行每一步骤。例如,在提取过程中应控制好超声时间与温度,避免过度提取造成基质干扰;在固相萃取阶段,要合理选择洗脱条件,确保目标化合物的有效收集;同时,还需注意实验器具的清洁与干燥,防止交叉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标准在方法上进行了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结合实验室自身条件进行验证。建议在正式实施前,开展方法学验证试验,包括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回收率和精密度等关键参数,以确保新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TNAIA 0365-2025在样品前处理方面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枸杞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也为相关实验室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对于从事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的专业人员来说,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提高检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数据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