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微型悬崖杜鹃本桩造型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木选择、栽培管理、修剪造型、病虫害防治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微型悬崖杜鹃本桩造型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iniature Cliff Rhododendron Standard Shap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787-2020《微型悬崖杜鹃本桩造型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微型悬崖杜鹃的生产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微型悬崖杜鹃适宜生长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具体而言,栽培地应选择地势较高且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积水导致根系腐烂。土壤要求为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应在5.0至6.5之间。此外,空气湿度保持在60%以上有助于植株健康生长。
种苗选择与处理
种苗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生产的成败。标准建议选用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苗木作为种苗。在种植前需对种苗进行预处理,包括修剪过长根系和去除老化叶片,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同时强调要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稀释后的多菌灵溶液浸泡10-15分钟,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浇水是一个关键环节。标准提出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浇水量,夏季高温时早晚各浇一次水,冬季则减少至每周一次。施肥方面,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2:1:1,促进植株开花结果。同时,定期检查植株是否有病虫害迹象,一旦发现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形态塑造
微型悬崖杜鹃独特的形态是其价值所在,因此形态塑造至关重要。标准规定,在植株生长初期就要开始进行初步修剪,去除多余枝条,保留主干及主要分枝。随着植株长大,每年春季都要进行一次精细修剪,控制树冠大小,使其更加紧凑美观。对于需要特殊造型的植株,还需结合绑扎等手法,逐步形成理想的悬崖式样。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微型悬崖杜鹃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列举了几种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如发现红蜘蛛可用阿维菌素喷洒;遇到白粉病时则需喷施硫悬浮剂。同时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以及生物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产品安全环保。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微型悬崖杜鹃本桩造型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苗选择到成品销售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应用。这些规定为从业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动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