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肉鸽人工孵化的场地要求、设备要求、种蛋选择与处理、孵化工艺、孵化管理及记录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肉鸽人工孵化的技术操作。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Pige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肉鸽人工孵化技术操作规程》(DB11/T 1760-2020)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肉鸽人工孵化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在孵化前准备阶段,标准指出“孵化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这强调了孵化环境的重要性,因为良好的卫生条件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为胚胎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
关于种蛋的选择与处理,“种蛋应来源于健康鸽群,表面无裂纹、无污物。”这意味着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种蛋才能用于孵化,确保后代的质量。同时,“种蛋应在孵化前12小时至24小时内预热至37.5℃-38.0℃”,这是为了模拟母鸽孵蛋时的自然温度变化过程,有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在孵化过程中,“孵化机内温度应控制在37.8℃±0.2℃,相对湿度维持在53%-57%。”这一温湿度范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最佳值,能够保证胚胎顺利度过各个发育阶段。此外,“翻蛋频率为每2小时一次,翻转角度为90度”,这样可以防止胚胎粘连壳膜,并促进血液循环。
出雏管理部分提到,“当雏鸽破壳率达到80%以上时即可开箱”,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未出壳的弱雏或死胚。对于刚出壳的雏鸽,“需立即清理口腔内的黏液,并移至育雏室内保温饲养。”这样做是为了保障雏鸽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肉鸽人工孵化技术操作规程》从孵化前准备到出雏后的管理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肉鸽养殖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