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小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原则、防治策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红小豆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Title: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Red Bea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红小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14/T2071—2020)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红小豆病虫害防治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中强调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红小豆品种。在种子处理上要求采用温汤浸种法,即将种子置于50℃~55℃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再浸种6~8小时,这样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健壮度。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对于预防病虫害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控制在3.5~4公斤之间,行距保持在30~35厘米左右。同时注意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导致土传病害加重。另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当发现有蚜虫危害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释放天敌昆虫或喷洒生物农药。对于锈病等真菌性疾病,一旦出现初期症状就需要开始喷药保护,常用药剂包括三唑酮、戊唑醇等。
综合防治措施
提倡物理机械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物理机械防治主要包括设置防虫网、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化学防治则需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此外,还鼓励采用生态调控手段,比如种植诱集植物吸引害虫远离主作物区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实施,《红小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能够有效地降低红小豆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