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芸豆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预防措施、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红芸豆种植过程中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acterial Diseases of Red Bean (DB14T2070—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2070—2020《红芸豆细菌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红芸豆细菌性病害防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防治原则与目标
标准明确指出,红芸豆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包括通过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化学药剂以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病害发生,确保红芸豆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防治措施
1. 品种选择: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基础。标准建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红芸豆品种,并在种植前进行种子处理。
2. 轮作制度: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标准推荐与非豆科作物至少间隔两年以上轮作。
3.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排水防涝、合理密植等,有助于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物理防治方法
标准提倡使用物理方法来辅助控制病害传播。例如,在播种或移栽时采用无病土育苗,避免直接接触带病土壤;利用紫外线灯对温室大棚内空气消毒以杀灭空气中病原菌。
化学防治策略
对于化学防治,标准强调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并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同时要求施药时间需避开开花期以免影响授粉结实。
生物防治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当中。本标准鼓励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且具有持久效果的微生物制剂用于红芸豆细菌性病害的治理。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对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爆发至关重要。标准提出应建立完善的田间观测网络,定期采集样本送检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农户指导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红芸豆细菌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