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藜麦霜霉病的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藜麦种植区的霜霉病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Quinoa Downy Milde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藜麦霜霉病防治技术规程》(DB14/T2068—2020)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藜麦霜霉病的防治工作,保障藜麦生产安全。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该标准明确了“藜麦霜霉病”是指由霜霉菌引起的藜麦病害,主要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在预防措施方面,标准强调了农业防治的重要性。例如,第5.1条规定了选用抗病品种作为首要措施,确保种植的藜麦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同时,第5.2条提到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积累,建议与非寄主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这些措施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害的关键手段之一。根据第6.1条,当田间病害发生率达到5%以上时,应及时施药。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霜脲氰、甲霜灵等,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浓度配制,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或环境污染。此外,还应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生物防治也是一种环保型的选择。标准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木霉菌制剂等生物制剂进行喷雾处理(见第6.2)。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还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监测预警机制同样不可忽视。按照第7章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并记录发病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现象,需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扩散蔓延。
总之,《藜麦霜霉病防治技术规程》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诊断及应急处置流程,为实现藜麦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规定,共同维护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