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汁乳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季节、菌种制备、培养料配方与配制、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红汁乳菇的人工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756-2020红汁乳菇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红汁乳菇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建场这一章节中,标准明确指出栽培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土壤类型以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并要求pH值维持在5.5至6.5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能够满足红汁乳菇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需求。
其次,关于菌种的选择与处理部分,规定了必须使用经过认证的优质菌种,并且在接种前要对菌种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预处理。确保菌种活力旺盛,无病虫害感染是保证后续栽培成功的基础。
再者,在培养料配制方面,标准强调了原料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配方比例。通常情况下,培养料主要由木屑、稻草、玉米芯等组成,需经过充分发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应注意添加适量的氮肥和磷钾肥来促进菌丝体的健康发育。
此外,关于出菇管理环节,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温湿度调控措施。例如,在子实体形成期,保持温度在15℃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上,并定期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病害发生。
最后,对于病虫害防治,则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治理。比如设置防虫网、悬挂黄板诱杀飞虱等昆虫,减少农药使用的频率和剂量,从而实现绿色生态种植的目标。
综上所述,《DB43/T 1756-2020红汁乳菇栽培技术规程》从选址到收获各个环节都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红汁乳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