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科尔沁沙地地区灌溉苜蓿的种植与刈割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rrigated Alfalfa Cutting in科尔沁 Sandy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术规程》(DB15/T 1966—2020)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在科尔沁沙地地区开展灌溉苜蓿种植和刈割作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科尔沁沙地范围内采用灌溉方式栽培的苜蓿草场,包括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技术管理。这明确了标准的地理区域限制以及适用的具体作物类型。
二、术语定义
标准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
1. 科尔沁沙地:指位于中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及周边地区的特定沙化土地。
2. 灌溉苜蓿:指通过人工手段补充水分以促进生长的紫花苜蓿品种。
3. 刈割高度:指从地面测量至苜蓿植株顶部的垂直距离,在本标准中规定为10-15厘米,这一数值是基于保证植物再生能力和产量的最佳实践确定的。
三、灌溉管理
1. 灌溉量: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制定灌溉计划,苗期需水量较少,而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则需要增加供水频率与总量。
2. 水质要求: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避免盐碱化问题发生。
四、刈割技术要点
1. 刈割时间:一般建议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这样可以减少病害传播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
2. 刈割机械选择:推荐使用具有高效切割功能且易于操作的小型机械设备,确保切口整齐不损伤植株根系。
3. 后期处理:刈割后的残茬应及时清理干净,并视情况施加适量有机肥料促进下一轮生长周期的到来。
五、病虫害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状况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比如定期喷洒生物农药或者引入天敌昆虫来平衡生态链。
六、环境保护措施
考虑到沙地环境脆弱性,特别提出了一系列环保要求,如合理安排轮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建立防护林带阻挡风沙侵蚀等。
以上就是对该项地方标准中重要内容所做的简要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