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鸭共生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水稻栽培技术、鸭子放养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采用稻鸭共生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和鸭子养殖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Duck Symbio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DB53/T 991-2020是一份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中稻与鸭的共作模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规划
标准要求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区域作为稻鸭共作基地。稻田应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确保旱涝保收。此外,基地周边不应有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以保证生态安全。
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标准建议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同时,鸭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宜选用体型适中、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鸭种。
种植与养殖管理
稻鸭共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种植与养殖的时间节点。通常情况下,应在水稻移栽后7-10天将雏鸭放入稻田。标准强调要控制好鸭群密度,避免过度放养导致稻田受损。同时,定期检查稻田水质,保持适宜的水位和水质条件。
饲养管理
鸭子的饲养管理是稻鸭共作成功的重要环节。标准指出,应提供充足的饲料,但要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同时,定期清理稻田中的杂草和漂浮物,保持稻田清洁卫生。
病虫害防治
稻鸭共作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仍需注意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标准提倡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引入天敌昆虫或使用诱捕器等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收获与处理
当水稻成熟时应及时收获,以免影响后续作物的种植。收获后的稻谷需要妥善储存,防止受潮霉变。同时,对稻田进行适当的休耕或轮作,以恢复土壤肥力。
以上是对DB53/T 991-2020稻鸭共生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对实践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