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亲本选择与繁殖、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获及种子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制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Sensitive Two-line Hybrid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993-2020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的技术规范,其内容涵盖了从亲本繁殖到种子收获的全过程。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亲本繁殖与选择
条文: “亲本繁殖应选择具有优良性状且适应性强的品种作为基础材料。”
解读: 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过程中,亲本的选择是决定最终产量和质量的基础。所选亲本不仅需要具备高产、优质等优良特性,还必须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这一步骤旨在确保后代植株能够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特性,从而提高制种的整体效益。
2. 播种期确定
条文: “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品种特性合理安排,一般春播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解读: 正确把握播种时期对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成功制种至关重要。春季过早或过晚播种都可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进而影响结实率和种子质量。因此,种植者需结合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以及所选用品种的最佳生长区间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日期,以保证幼苗健康出苗并顺利进入抽穗期。
3. 花期预测与调节
条文: “通过调整父母本行比、密度等方式控制花期相遇情况。”
解读: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成功依赖于母本与父本之间良好的花期同步性。若两者开花时间不一致,则可能导致授粉失败,降低杂交种子的产量。为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改变父母本的比例以及调整种植密度等手段来优化花期匹配度,确保最佳授粉条件得以实现。
4. 病虫害防治
条文: “采用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控。”
解读: 在整个制种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减少农药使用量并保护生态环境,《规程》提倡优先采取轮作倒茬、深耕翻土等物理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必要时可适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针对性处理,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避免对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5. 收获与干燥
条文: “当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可开始机械收获,并及时晾晒直至水分达标。”
解读: 合理安排收获时机直接关系到种子的质量好坏。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未完全成熟而影响后期发芽率;反之,则容易遭受鸟害或霉变风险。此外,在完成机械收割后还需尽快将湿种子摊开自然风干或者借助烘干设备快速降低其内部水分含量,防止因潮湿环境滋生细菌而降低种子活力。
综上所述,《DB53T 993-2020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方针,有助于促进我国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壮大。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共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