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准备、育秧、机插秧及田间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
Title:Rice Mechanized Seedling Breeding and Transplant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07T 444-2020《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是河南省针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操作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育秧准备
标准要求在育秧前要对育秧场地进行平整,确保地面无明显高低不平。这是因为平整的地面可以保证播种机的稳定运行,避免因地面不平导致的播种不均。同时,育秧盘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选用质量合格、规格统一的育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均匀。
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部分强调了浸种和催芽的重要性。浸种时间通常为24至36小时,具体时长需根据种子种类和水温调整。浸种后要进行催芽,催芽温度一般控制在30℃左右,湿度保持在85%以上。这一过程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秧率,为后续的机械化插秧奠定基础。
3. 插秧作业
插秧作业是整个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标准规定插秧机的行距一般为25至30厘米,株距则根据品种特性设定,通常为12至15厘米。插秧深度控制在1.5至2.5厘米之间,过深会影响秧苗的返青速度,过浅则可能导致秧苗倒伏。此外,插秧机的前进速度应保持在每分钟30至50米之间,以确保秧苗分布均匀且深度适宜。
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部分指出,在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秧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推荐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避免药害发生。同时,结合农业措施如合理施肥、适时排水等,增强秧苗抗逆性。
这些条文的严格执行有助于提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