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Title:Determination of 11 mycotoxins in te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X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食品检测领域,标准的更新往往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与监管要求的提升。TXMSSAL 140-2024《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标准,相较于前版,在检测项目、方法适用性和技术细节上均有明显提升。本文将以“新旧版本标准中真菌毒素种类的增减”为切入点,深入解析该标准的变化及其对实际检测工作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检测项目来看,新版标准将原版中8种真菌毒素扩展至11种,新增了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当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响应,也反映出茶叶中可能存在的真菌污染隐患日益受到关注。
赭曲霉毒素A是一种由赭曲霉和青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肾毒性和致畸性,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滋生。其在茶叶中的存在虽然较少见,但一旦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玉米赤霉烯酮则主要来源于赤霉病麦,其在茶叶中的出现可能与原料储存条件不当有关。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常见的呕吐毒素之一,对胃肠道有较强刺激作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在检测方法上,新版标准延续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优势,并对样品前处理流程进行了优化。例如,增加了固相萃取柱的选择性,提高了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同时,对质谱参数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增毒素的检测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对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要求更为严格,这意味着实验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仪器校准、基质效应控制以及数据复现性。对于检测人员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些变化,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此外,新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对不同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中真菌毒素分布特点的研究。这表明,未来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将更加注重分类管理,实现更精细化的监管。
综上所述,TXMSSAL 140-2024的发布不仅是对现有检测体系的完善,更是对茶叶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对于从事茶叶检测的实验室而言,及时学习并掌握新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检测水平、满足监管要求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