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种植生态区划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数据采集与处理、区划指标体系、区划方法及成果表达。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生态区划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Zoning of Rice Plan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684—2020《水稻种植生态区划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以指导水稻的高效、可持续种植。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范围部分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水稻种植生态区划工作。这意味着该标准主要针对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定,其他地区可能需要参考相关因素调整应用。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中对“生态区划”、“水稻种植适宜性”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水稻种植适宜性”被定义为某一区域内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项自然条件与栽培管理措施相互协调的程度。这一定义强调了自然条件的重要性,并且表明了栽培管理措施同样不可忽视。
再者,在区划原则部分提出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动态性三大原则。科学性要求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区划;实用性则强调区划结果应便于实际操作;而动态性则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水稻种植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更新区划成果。
在区划方法上,标准推荐采用GIS技术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GIS技术能够提供精确的空间数据支持,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则可以全面考虑温度、降水、土壤类型等多个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区划工作的准确性,还增强了其科学依据。
此外,关于区划单元的划分,标准建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种分级分区的方式有助于更细致地分析不同区域内的具体差异,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强的种植策略。
最后,在区划结果的应用方面,标准鼓励将区划信息用于指导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确定以及灌溉施肥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这体现了区划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生态区划技术规范》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流程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内容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