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回交转育技术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水稻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回交转育技术操作。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Procedures for Backcross Breeding of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683—2020《水稻回交转育技术操作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水稻回交转育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水稻回交转育的操作流程进行了系统化规定,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回交的轮回亲本应具备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广泛的适应性,且具有较高的配合力。非轮回亲本则需具备目标性状,如抗病性或高产等。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后代群体的质量和后续选育工作的效率。
二、杂交配组
杂交配组时要求严格控制花期相遇,确保授粉成功率达到最大化。标准建议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并在授粉后及时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污染。此外,还应记录每次杂交的具体信息,包括亲本来源、授粉日期等,以便于后期追踪管理。
三、回交代数
根据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轮回亲本的恢复能力,合理确定回交代数。一般情况下,对于简单质量性状的改良,两至三代即可完成;而对于复杂数量性状,则可能需要更多代数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制定回交代数计划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规划每一代的工作内容。
四、群体规模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变异材料供筛选使用,每个回交代数都必须维持一定规模的群体数量。具体而言,第一代回交群体规模不应少于500株,之后每增加一代可适当减少,但最低不得低于200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选择强度,增加有利基因的保留概率。
五、田间管理
在整个回交过程中,良好的田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标准强调要加强水肥调控,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另外,在收获前还需定期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经成为现代育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标准鼓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这一技术手段,通过检测特定DNA位点的状态来快速鉴定目标性状是否得到有效传递,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七、种子保存与繁殖
最后,在完成所有预定任务之后,应对最终获得的目标品系进行妥善保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繁殖试验。种子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防虫蛀等问题,确保长期储存的安全性。
以上就是DB23/T 2683—2020《水稻回交转育技术操作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回交转育工作的成功率,为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新品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