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大四化”膜下滴灌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的生产和管理。
Title:Potato \"Large Four\" Drip Irrigation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0T 050-2020《马铃薯“大四化”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的种植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域应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土壤pH值应在5.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这些参数的选择是基于马铃薯生长的最佳需求,确保土壤既能提供足够的养分,又不会因过酸或过碱影响作物吸收。
种薯选择与处理
种薯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量。标准指出种薯应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并建议采用脱毒种薯。在处理过程中,需对种薯进行严格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紫外线照射,以减少病原菌传播风险。
滴灌系统设置
膜下滴灌是本标准的核心技术之一。要求滴灌管间距为30-40厘米,滴头流量控制在每小时2-3升之间。这种布局能够保证水分均匀分布于整个根系范围,避免传统漫灌可能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及局部积水问题。
栽培管理措施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适时播种,一般春季地温稳定在8℃以上即可开始播种;同时注意合理密植,行距保持在60-70厘米,株距约20-25厘米。此外还提到追肥时机,通常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分别施加氮磷钾复合肥料,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病虫害防治
对于病虫害防控,标准提倡综合防治策略,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以及化学药剂喷洒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提到当发现晚疫病初期症状时,应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等。
收获与贮藏
最后,在收获阶段,建议待植株完全枯黄后进行机械化收获,以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效率。收获后的马铃薯需立即运往阴凉通风处堆放,短期贮存温度保持在3-5℃左右,长期则可降至0-2℃,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之间。
以上内容概括了DB2310T 050-2020的主要要点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希望有助于指导实际生产实践,实现高效优质的马铃薯种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