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秋葵露地栽培的产地环境、整地作畦、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黄秋葵的露地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pen-field Cultivation of Okr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秋葵露地栽培生产技术规程》(DB2306/T097-2019)是由黑龙江省发布的农业技术规范,旨在指导黄秋葵的露地种植。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种子处理与播种
根据标准第4.1条,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进行精选和处理。精选要求去除病斑、虫蛀及破损种子,确保种子质量。处理方面,建议使用温水浸泡6至8小时,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速度。这一环节对于保证黄秋葵幼苗健壮生长至关重要,因为优质的种子能够有效抵御病害并缩短生长周期。
栽培密度
标准第5.2条指出,黄秋葵的栽培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调整。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种植约15000株为宜。合理密植可以优化光照利用效率,避免因过密导致植株间竞争养分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同时,适当的间距有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施肥管理
第6.3条明确了施肥原则,即“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具体而言,在整地时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每公顷不少于30吨。生长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追加氮磷钾复合肥,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以防烧苗。科学合理的施肥不仅能够促进植株健康生长,还能提升果实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病虫害防治
关于病虫害防控,标准第7.2条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一方面要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和枯叶,保持环境清洁;另一方面则要采用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捕食害虫,或者喷洒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来控制病情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
收获标准
最后,在收获阶段(第8.1条),规定当果实长度达到8-15厘米时即可采摘。此时采摘既能保证口感鲜嫩,又有利于后续批次的正常发育。此外,还应注意避开雨天操作,以免造成机械损伤或增加腐烂概率。
综上所述,《黄秋葵露地栽培生产技术规程》从选种到收获都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对于提高黄秋葵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业者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确保产品符合行业标准,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