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用无人机在棉花田间管理中的作业准备、作业要求、作业质量及安全环保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使用农用无人机进行棉花田间管理的作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Field Management using Agricultural Dr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648-2020《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为农用无人机在棉花田间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确保了作业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农用无人机”是指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具备喷洒、播种等功能。“棉花田间管理”则指从棉花种植到收获期间的各项田间操作和技术措施。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的技术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作业前准备环节,标准强调了对无人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电池电量、喷洒系统以及导航定位装置等关键部件,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同时要求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资格证书,以保障作业安全与质量。
再者,关于作业流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参数设置建议。例如,飞行高度一般控制在1.5米至3米之间,速度不超过5米/秒,喷洒量根据土壤湿度及作物生长情况调整。此外还特别指出,在多云或阴天条件下进行作业效果更佳,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药液挥发浪费。
另外,对于不同生育期的管理策略也有明确指示。苗期主要侧重于防治地下害虫;蕾期重点在于营养调控和病害预防;花铃期则是促进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吐絮期则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为主,减少烂铃发生几率。
最后,在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农药管理条例执行,不得随意更改配方比例,并妥善处理剩余药剂及废弃物。同时提倡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而且结合实际生产需求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通过遵循此标准,不仅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