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桐栽培的术语和定义、苗木培育、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青桐的人工栽培与经营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rmiana simplex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625-2020青桐栽培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青桐栽培的技术规范。该规程对青桐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为青桐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对规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种植地选择与准备
规程指出,青桐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具体要求包括:土壤pH值应在6.0至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地下水位应在1米以下。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不少于30厘米,并施足基肥,通常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此外,还应做好排灌设施,确保雨季不会积水。
苗木选择与栽植
规程强调苗木质量是决定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要求选用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或两年生青桐苗,苗高应在80厘米以上,地径不少于1厘米。栽植时间以春季土壤解冻后至发芽前为宜。栽植时要注意保持根系完整,适当修剪过长的主根和侧根,以促进新根发育。株行距一般为3米×4米,栽植深度以苗木原土印为准。
栽培管理
规程提出了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首先,在幼苗期要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适时灌溉。其次,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肥一次,春季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生长;秋季则以磷钾肥为主,增强树体抗性。再次,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避免杂草与青桐争肥争水。同时,要注意整形修剪,去除病弱枝、交叉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规程特别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对于常见的青桐病害如炭疽病、枯萎病等,建议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包括合理密植、清除病残体、加强肥水管理等;化学防治则需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对于虫害如刺蛾、尺蠖等,可以利用生物天敌或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收获与采种
规程规定,青桐一般在种植后3至5年开始结果,果实成熟期为秋季。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果实破损影响种子质量。采种后要及时晾晒,去除杂质,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种子保存环境需干燥、阴凉,温度控制在5℃左右,相对湿度不超过50%,以延长种子寿命。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34/T 3625-2020青桐栽培技术规程》涵盖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遵循这一规程,能够有效提高青桐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