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高温堆制发酵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管理措施及产品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高温堆制发酵生产有机肥料的过程。
Title:Straw High-temperature Composting and Ferment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秸秆高温堆制发酵技术规程》(DB34/T 3612-2020)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秸秆高温堆制发酵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准备部分,标准明确规定了秸秆的种类、采集时间以及预处理方法。例如,要求选择新鲜、无霉变的玉米秸秆或稻草作为主要原料,并建议在秋季收获后立即收集,以保持其最佳状态。同时,强调了对秸秆进行切短处理的重要性,一般长度控制在5至10厘米之间,这样可以提高堆肥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其次,在堆制过程中,温度管理是核心环节之一。标准指出,初始堆制阶段应确保堆体内部温度达到50℃以上并维持至少三天,这一步骤对于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至关重要。此外,还规定了翻堆频率,通常每两天翻一次堆,以保证堆体内氧气供应充足,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物分解。
再者,关于发酵周期与质量评估,标准设定了明确的时间框架和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整个发酵过程需持续20到30天左右,最终产品应满足pH值介于7.5至8.5之间,含水量保持在30%-40%,并且具有良好的腐熟度和均匀性。这些参数为判断堆肥是否达到使用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安全环保措施也不容忽视。标准特别提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防止污染环境,比如妥善处理产生的渗滤液,避免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秸秆高温堆制发酵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原料选取到成品检验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