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苓林下仿野生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猪苓在林下仿野生环境中的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ild-Simulated Cultivation of Poria under Fores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660—2020《猪苓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猪苓在林下环境进行仿野生栽培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栽培地选择与准备
标准要求:
- 栽培地应选在海拔800米至1500米之间,坡度不超过25°。
- 土壤pH值应在5.5至7.0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
解读:
选择合适的海拔和坡度有助于保证良好的排水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土壤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猪苓的生长发育。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猪苓菌丝体的生长,而有机质含量不足则可能导致营养供给不足。
2. 菌种质量要求
标准要求:
- 菌种必须来源于正规机构,具有明确的来源记录。
- 菌种活力强,无杂菌污染。
解读:
优质的菌种是成功栽培的基础。正规来源确保了菌种的纯度和安全性,避免因使用劣质或受污染的菌种导致栽培失败。活力强的菌种能更快适应栽培环境并开始生长繁殖。
3. 栽培管理
标准要求:
- 定期检查栽培区,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害。
-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土壤翻耕,深度不少于20厘米。
解读:
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保持栽培区的清洁卫生。土壤翻耕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促进猪苓根部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其健康生长。
4. 收获与加工
标准要求:
- 收获时间一般为栽培后第二年的秋季。
- 加工时需将新鲜猪苓清洗干净,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5%。
解读:
适时收获可以获得最佳品质的产品。过早或过晚收获都可能影响产量和质量。正确的加工方法可以延长产品的保存期限,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上内容只是对DB23/T 2660—2020部分条款的简要解读,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