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稞与豆科牧草混作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青稞与豆科牧草的混作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ixed Cultivation of Barley and Leguminous For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815-2020《青稞豆科牧草混作栽培技术规范》是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青稞与豆科牧草的混合作物种植。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青稞应选用抗寒、抗旱、适应性强且高产优质的品种;豆科牧草则需选择耐阴性好、固氮能力强的品种。”这表明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作物自身的生长特性,还要注重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例如,青稞作为主要作物,其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产量和稳定性;而豆科牧草由于具有固氮功能,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播种时期与密度
关于播种时间,“青稞应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而豆科牧草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一般比青稞晚播7-10天。”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两种作物各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对于播种密度,“青稞行距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每穴播种量为3-5粒;豆科牧草行距则控制在30-40厘米范围内。”合理的密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杂草侵害,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三、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及时灌溉、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在水分管理上,“灌水次数全年不少于4次,每次灌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肥料施用时,“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复合肥;追肥则侧重于磷钾肥的应用。”此外,还要求定期巡查田块,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确保作物安全成长。
四、收获与贮藏
最后,在收获环节,“青稞成熟后应及时收割,避免因延迟造成品质下降;豆科牧草则可在盛花期刈割,留茬高度不低于10厘米。”收获后的处理同样重要,“所有产品均需经过清洁筛选,并妥善包装存放,防止受潮霉变。”这样可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青稞豆科牧草混作栽培技术规范》从品种选择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农户在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实现最佳种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