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沥青路面纤维微表处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养护工程中采用纤维微表处技术的公路沥青路面。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ber Micro-Surfacing on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145-2020《公路沥青路面纤维微表处设计施工技术指南》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重要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其中,纤维微表处是指在传统微表处混合料中掺加一定量的合成纤维,以增强混合料的抗裂性能。标准对“微表处”、“合成纤维”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确保了实际操作中的统一性。
二、材料要求
1. 沥青改性剂:选用符合GB/T 49858规定的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作为结合料。
2. 矿料:采用质地坚硬、清洁、干燥且级配合理的集料,其规格应满足JTG F40的规定。
3. 合成纤维:推荐使用聚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纤维长度宜为6mm~19mm,单丝直径不大于18μm,断裂强度不低于600MPa。
三、配合比设计
1. 原材料试验:在正式施工前,应对所有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沥青含量、矿料级配、纤维掺量等指标。
2. 配合比确定:根据路面状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条件等因素,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纤维掺量一般控制在0.3%~0.5%之间,具体数值需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四、施工工艺流程
1. 表面处理:清除原路面表面的松散颗粒、油污及其他污染物,确保基层坚实平整。
2. 材料拌和:将经过预湿处理的纤维均匀分散于矿料中,再加入适量改性乳化沥青搅拌均匀。
3. 摊铺作业:采用专用摊铺机按设计厚度一次性完成摊铺工作,避免分层施工造成质量隐患。
4. 养护管理:新铺层应在自然条件下养生至少7天,期间禁止车辆通行,待完全固化后方可开放交通。
五、质量控制要点
1. 施工温度:最低施工气温不得低于10℃,且环境相对湿度不宜超过85%。
2. 压实度检测:每1000平方米抽检不少于一次,压实度应达到设计值的95%以上。
3. 外观检查:观察新铺层表面是否平整密实,无明显裂缝、空洞等缺陷。
六、安全环保措施
1. 施工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手套、口罩等。
2. 严格控制粉尘排放,采取有效降尘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3. 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保持周边环境卫生整洁。
以上内容基于DB22/T 3145-2020标准制定,旨在指导公路沥青路面纤维微表处的设计与施工过程,提高工程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项目特点灵活调整相关参数,确保最终效果符合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