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估。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the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of Shrub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937—2020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于科学评估灌木林在防风固沙方面的生态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监测指标的选择上,标准明确指出应包括土壤风蚀量、植被覆盖度、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几个重要方面。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灌木林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及其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例如,土壤风蚀量直接体现了灌木林防止风力带走表层土壤的能力;而植被覆盖度则反映了灌木林覆盖面积大小,这是评价其防风固沙效果的基础数据之一。
其次,关于监测方法,标准强调采用固定样地法和网格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固定样地法可以提供连续的数据记录,便于分析趋势变化;网格调查法则有助于获取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分布情况。同时,还要求使用现代化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数据收集与处理,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再者,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规定了如何计算各监测因子的具体公式及步骤。比如,土壤风蚀量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内被风吹走的干土质量来获得;生物量则需要通过实地采样称重并结合生长模型估算得出。此外,还特别提到要运用统计学原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结果可靠。
最后,在报告编写环节,标准提出了详细的格式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目的、地点描述、时间跨度、所用设备仪器清单、数据图表展示等内容。并且还建议附带必要的背景资料以及专家意见,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监测成果及其意义。
总之,《DB15/T 1937—2020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框架,不仅涵盖了从现场操作到后期分析再到最终报告编制全流程的操作指南,而且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