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的基本原则、处理要求、施用方法及环境监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畜禽养殖场(户)对畜禽粪便进行生态还田的处理与利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Retur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Manure to Farm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137-2019《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技术规范》是上海市地方标准,于2019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旨在规范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等关键术语。例如,“畜禽粪便”是指来源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及其混合物。明确这些术语有助于统一理解和执行标准,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的操作偏差。
技术要求
# 收集与贮存
标准规定了畜禽粪便的收集应采用密闭方式,防止泄漏和恶臭扩散。贮存设施需具备防渗漏、防雨功能,并定期清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这一要求确保了在收集和贮存阶段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处理工艺
标准提出了多种处理工艺,包括堆肥、厌氧发酵等。每种工艺都有具体的技术参数要求,如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厌氧发酵的时间和温度。这些参数的设定基于科学实验数据,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提高肥料质量。
# 施用方法
关于施用方法,标准强调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例如,在水稻田中,宜在插秧前或移栽后结合耕作将粪肥均匀撒施于田面,并立即翻耕入土;而在蔬菜地,则建议分次少量多次施用,避免一次性过量施肥导致烧苗现象。
检测与评估
标准要求对处理后的粪肥进行定期检测,主要包括重金属含量、大肠杆菌数等指标。同时,还需对生态还田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包括土壤改良情况、作物产量变化等。这一步骤对于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部分涵盖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等内容。特别提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并且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此外,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综上所述,《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为畜禽粪便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技术支持。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