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哺乳犊牛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控制、饲料营养、卫生防疫、日常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从事哺乳犊牛养殖的企业、合作社及个体养殖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Rearing and Management of Suckling Calv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7T 333-2020《哺乳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哺乳犊牛的饲养与管理工作,确保其健康生长。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犊牛初乳喂养:标准规定犊牛出生后应在1小时内开始喂初乳,并在前两天内每天至少喂两次初乳,每次量为体重的8%-10%。这是因为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营养成分,能有效增强犊牛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
2. 饲料过渡期管理:从第三周起逐步引入精料和优质干草,每日增加量不超过50克直至达到推荐水平。这一过程有助于犊牛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避免因突然改变饮食结构而导致的腹泻等问题。
3. 环境控制:要求舍内温度保持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并定期通风换气以减少病原菌滋生。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显著降低呼吸道及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4. 日常观察与记录:强调每日对犊牛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测量、精神状态评估以及粪便性状观察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此外还应建立个体档案,记录生长发育数据如体重变化曲线等信息。
5. 疫苗接种计划:按照当地疫病流行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包括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多种常见传染病疫苗的适时接种。通过提前预防可大幅提高群体抗病能力。
6. 断奶标准与时间安排:建议当犊牛能够稳定采食固体饲料且日增重达到预期目标时即可考虑断奶,一般发生在60-90日龄范围内。断奶前后需特别注意营养供给平衡,防止出现营养不良或消化紊乱现象。
以上内容仅为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说明,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每头犊牛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