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枇杷育苗的园地选择、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嫁接、苗期管理、出圃及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枇杷苗木的培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oquat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491-2019《枇杷育苗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枇杷苗木的培育过程,提高苗木质量和生产效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种子采集与处理
标准指出,种子应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上采集。种子采集后需立即清洗,去除果肉,并在阴凉处晾干。为了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建议采用层积处理法,即将种子与湿润的沙子混合,置于0℃至5℃的环境中保存30天以上。这一措施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
二、播种育苗
根据标准要求,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肥沃。播种时要控制好株行距,一般为20cm×30cm,每穴播入种子2-3粒。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并保持土壤湿润。同时,要注意定期除草和施肥,以满足幼苗生长的需求。
三、嫁接育苗
对于嫁接育苗,标准推荐使用芽接或枝接的方法。砧木选择应考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嫁接部位要平滑,绑扎紧密,避免感染病菌。嫁接后的管理同样重要,包括适时解除绑缚物、及时抹除多余的萌蘖等。
四、苗木出圃
当苗木达到一定规格时即可出圃。标准规定,合格的枇杷苗木高度应在30cm以上,地径不低于0.5cm,且具有完整的根系。出圃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不携带任何有害生物。
五、病虫害防治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整个育苗过程中都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损失。
六、档案记录
最后,标准还要求建立完善的育苗档案,详细记录各阶段的操作流程、环境条件及结果分析等内容,以便追溯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DB34/T 3491-2019《枇杷育苗技术规程》中关键条款的解读。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升枇杷苗木的质量,还能有效保障种植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