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控技术要求,包括监测与诊断、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小麦生产中孢囊线虫病的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Cyst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病害,安徽省发布的DB34/T 1945-2019《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该标准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指出,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的土传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土壤中形成白色至淡黄色的卵块状物即孢囊。这为准确识别病害奠定了基础。
在防控策略上,标准强调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其中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等。特别是轮作制度,要求与非寄主作物至少间隔两年以上,避免连作加重病情。
对于抗病品种的选择,标准推荐使用经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病品种,并且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例如,在重病区应优先选用高抗型品种。
化学防治方面,标准规定了用药时间和剂量。例如,可在播种前采用种子处理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有效成分为氟吡菌酰胺等高效低毒药剂。同时,还提倡在苗期结合灌溉追施药剂,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标准还提出了田间监测预警机制。要求在每年秋季小麦播种前后开展土壤取样检测,及时掌握孢囊数量动态变化,一旦达到防治指标立即采取措施。并建议建立长期观测点,积累数据资料,为制定年度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将上述各项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防控体系。并且鼓励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控制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小麦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