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淮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地区夏玉米的高产栽培生产。
Title: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ummer Corn in Huai River Area - DB34T 1080-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夏玉米作为该区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DB34/T 1080-2019《沿淮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提高夏玉米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选择适宜品种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例如,对于沿淮地区的早熟或中熟品种,要求其生育期在95天至110天之间,并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如耐旱、耐涝等特性。这不仅能够确保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获得足够的热量资源,还能有效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按照标准规定,推荐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万株左右。这一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又能保证植株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积累。同时,还应注意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调整实际种植数量,比如肥沃土壤可适当增加密度,而贫瘠土壤则需减少。
科学施肥
肥料施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标准强调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以改良土壤结构并提供基础营养;追肥则应在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分两次进行,主要补充氮素,满足玉米快速生长阶段的需求。此外,还需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锌、硼等元素对提高结实率有积极作用。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制约玉米产量提升的一大障碍。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强田间管理,通过清洁田园、轮作倒茬等方式降低病原菌基数;另一方面要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在关键时期及时喷洒药剂,控制病虫害发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农药,避免残留超标。
收获时机
适时收获也是获得优质高产玉米的关键环节。根据标准建议,当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25%左右时即可开始收获。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不饱满,影响品质;而过晚收获则可能因自然脱落造成损失。因此,农户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植株成熟度,选择最佳时间完成收获工作。
以上是对DB34/T 1080-2019《沿淮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这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沿淮地区夏玉米的整体生产水平,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