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监测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施工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of Urban Rail Transi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460—2019《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监测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监测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指导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监测项目与内容
标准中明确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项目应包括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等。这些监测项目的选择基于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旨在全面掌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例如,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围护墙或桩体的位移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结构失稳;而地表沉降监测则有助于评估施工是否会对地面交通造成干扰。
监测频率与预警值
对于不同阶段的监测频率有着严格的规定。初期开挖阶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监测频率较高,一般为每天一次至三次不等;进入稳定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此外,还设置了相应的预警值来确保安全。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时,施工单位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补救措施。这不仅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数据采集方面,要求使用高精度仪器设备,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同时强调了原始记录的重要性,要求所有测量数据都需完整保存以便后续查阅。数据分析环节则需要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不仅要关注当前状况还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工程进展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
应急预案制定
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标准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应急预案应当涵盖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相关人员能够迅速反应妥善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化。此外,还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监控,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以上就是对DB34/T 3460—2019《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监测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条款的理解与应用,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落实各项要求,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