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用铜尾矿硅质原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应用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铜尾矿为硅质原料制备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的生产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pper Tailing Silica Raw Material in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Produ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Q42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用铜尾矿硅质原料应用技术规程DB36/T 1274-2020是江西省地方性标准,主要规定了以铜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5.1 原材料质量控制
5.1.1 铜尾矿应符合GB/T 17745的要求,其中SiO2含量不应低于70%,粒度范围为0.075mm~1.18mm颗粒占比应在70%以上。
解读:此条款明确了铜尾矿的基本性能指标。高SiO2含量有助于提高产品强度和耐久性;适宜的粒度分布有利于原料混合均匀及后续加工成型。
5.2 混合料配比设计
5.2.2 水泥与铜尾矿的质量比宜为1:3~1:5,石灰掺量占总干料重量的8%~12%。
解读:合理的配比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提供强度基础,铜尾矿充当骨料角色;适量石灰能促进早期水化反应并改善孔隙结构。
5.3 成型工艺参数
5.3.1 浇注温度应控制在40℃~50℃之间,静停时间不少于4小时。
5.3.2 蒸养制度:初养阶段(0~6h)温度不超过60℃,主养阶段(6~24h)升温速率不大于20℃/h,最终恒温保持在175℃~185℃约8小时。
解读: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条件可以有效防止开裂现象发生,并促使产品获得理想的物理力学性能。
5.4 性能检测要求
5.4.1 抗压强度≥5MPa;干密度≤625kg/m³;吸水率≤35%。
5.4.2 干燥收缩值≤0.5mm/m;抗冻融循环次数≥25次。
解读:这些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较低的干密度意味着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小的干燥收缩值表明材料稳定性好;较高的抗冻融次数则体现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以上内容涵盖了原材料选用、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以及成品检验等多个环节的重要技术要点。遵循该规程不仅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