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绞股蓝生产的产地环境、种质选择与处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绞股蓝的规范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264-2020 绞股蓝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绞股蓝的种植、管理、采收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原文: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种植。坡度不宜超过25°,pH值在5.5至7.5之间为宜。
解读:这一条款强调了土壤条件对绞股蓝生长的重要性。深厚且疏松的土壤能够保证根系的正常发育,而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积水导致根部腐烂。适宜的酸碱度范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从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种植密度
标准原文:每亩定植株数应控制在2000至3000株之间,行距保持在40至50厘米,株距保持在30至40厘米。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确保每一株植物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和养分。过密会导致通风不良,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而过于稀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产量。
施肥管理
标准原文: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量不低于2000公斤;追肥根据生长阶段适时适量补充氮磷钾复合肥。
解读:有机肥料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持久的养分供应。氮磷钾比例均衡的化肥则能在特定时期满足植物快速生长的需求。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病虫害防治
标准原文: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及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解读:这种方法强调了综合防控策略的重要性,既减少了化学药剂带来的副作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农业手段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基数;利用黄板诱杀飞虱等物理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等则具有针对性强、效果好等特点。
采收加工
标准原文:当叶片完全展开且颜色变为深绿色时即可采摘;鲜品应在当天完成干燥处理,含水量不得超过10%。
解读:及时采摘可以保证药材品质最佳时期采集到原料;迅速干燥则避免了微生物滋生造成变质现象发生。严格控制水分含量对于长期保存至关重要,过高会导致霉变,过低会影响后续提取效率。
以上内容只是整个标准中的部分内容概览,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