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真海鞘人工育苗的场地要求、亲体选择与培育、受精卵孵化、幼体培育、病害防控及苗种出池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真海鞘的人工育苗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Seedling Culture of Ciona intestinal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018—2020《真海鞘人工育苗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对真海鞘人工育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
1. 亲体选择与培育:标准要求选择健康、无病害且性腺发育良好的亲体。具体来说,亲体应具有正常的外观特征,如体色均匀、活力强等,并且性腺指数需达到一定水平。此外,在培育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水温(通常为10-20℃)和盐度(28-35),并定期投喂高质量饵料以保证其营养需求。
2. 繁殖条件控制:为了促进真海鞘成功产卵孵化,标准强调了对环境因子严格控制的重要性。例如,水温应逐步升高至18-25℃之间;光照周期可以采用自然光或者模拟昼夜交替模式;溶解氧浓度不得低于6mg/L;pH值维持在7.8-8.6范围内。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受精率和幼体存活率。
3. 幼体管理:对于刚孵化出来的幼体,需要提供清洁无污染的海水作为培养介质,并及时清除死亡个体以防感染其他健康幼虫。同时还要注意调整水流速度使之适合不同阶段幼体生长需求。另外,在饵料供给上除了常规硅藻外还可以适当添加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来补充营养。
4. 疾病防控:在整个育苗期间必须时刻关注是否存在潜在疾病威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比如集群漂浮不动、颜色变化等现象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预防为主是关键,因此建议定期更换部分旧水并投放适量消毒剂来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机会。
5. 放流前准备:当幼体成长到一定规格后即可准备将其放归自然海域。在此之前应对所有即将释放的个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没有携带任何病原体并且身体状况良好。此外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投放方案包括时间地点数量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上就是关于DB37/T 4018—2020《真海鞘人工育苗技术规范》中部分内容的具体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