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鲤鱼人工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鲤鱼的人工养殖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mon Carp Artificial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10T 15—2019《鲤鱼人工养殖技术规程》是四川省针对鲤鱼养殖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设施
标准要求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且周围无污染源。池塘面积以2-10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2米之间。池塘底部需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并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应来自健康无病的亲鱼群体,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无畸形。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食盐水浸洗。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每亩放养量控制在3000-5000尾左右。
三、饲养管理
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0%,并逐步过渡到全价配合饲料。每日投喂次数为2-3次,具体时间可根据季节调整。同时要注意观察鱼类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四、水质调控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等,确保其处于适宜范围内。每月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占总水量的1/3-1/2。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另外,在高温季节要加强增氧措施,防止缺氧现象发生。
五、疾病防控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清理池塘杂物,避免病原滋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倡采用生态防控手段,比如投放适量的滤食性鱼类来控制浮游生物数量。
六、收获与运输
当鲤鱼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捕捞上市。捕捞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证产品质量。运输前需停食一天,使肠道内残留物排出。运输途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成活率。
以上就是DB5110T 15—2019《鲤鱼人工养殖技术规程》中的重点内容解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