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和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材料)对小斑病抗性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rop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 Part 10: Maize Resistance to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10-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是一项贵州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玉米抗小斑病的鉴定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鉴定环境条件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鉴定试验应选择在自然发病田块或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自然发病田块的选择需确保该区域历史上有小斑病发生且分布均匀,而人工接种则要求使用符合规定的病原菌株,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接种。这些条件的设定是为了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偏差。
供试材料准备
对于供试品种的选择,标准指出应包括目标品种及其对照品种,对照品种通常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或具有代表性的高感品种。此外,种子处理也非常重要,要求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并且需要经过消毒处理以防止其他病害干扰鉴定结果。
接种与观察
在接种环节,标准详细描述了接种的具体步骤,包括病原菌的培养、稀释以及接种量等参数。同时强调接种后需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以便于病原菌的生长发育。观察记录则需从接种后的第7天开始,每隔3-5天记录一次病情发展情况,直至病害稳定为止。
病情调查与评价
病情调查时,每小区随机选取5点,每点取样10株,共计调查50株植株。根据叶片上的病斑数量和大小来判断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i×pi))/(n×m)×100,其中i表示病级序号,pi表示相应病级的株数比例,n表示总调查株数,m表示病级数。最后依据病情指数将品种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等级。
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需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重复试验的结果差异显著时,应找出原因并重新试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应能准确反映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水平。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52/T 1501.10-2020标准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还特别注重了整个过程中的细节控制,从而保障了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