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纹枯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结果分级与判定以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抗纹枯病的鉴定和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Crops - Part 6: Wheat Resistance to Rhizoctonia Solan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6-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6部分:小麦抗纹枯病》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小麦抗纹枯病鉴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这一定义为后续的试验提供了统一的认识基础。
对于试验材料的选择,标准要求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或品系作为供试材料,并且规定了每份材料至少需要种植30株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还强调了试验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的地方,以便获得一致的实验结果。
在病情调查环节,标准详细描述了观察的时间节点和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小麦拔节期开始进行首次调查,之后每隔7天重复一次直到收获前一周停止。每次调查时需记录每个植株上的病斑数量及其大小,并计算发病率和严重度指数。
关于抗病性评价,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分级系统。具体来说,将发病程度分为0到9级,其中0表示完全健康无病害,而9则意味着植株几乎全部受到侵害。通过比较不同处理之间的平均等级来判断其抗病性能的好坏。
最后,在结果表达方面,除了给出具体的数值外,还需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对结果做出综合评估。例如,可以将某些特定条件下表现出较高抗性的品种推荐给农民使用。
这些内容构成了该标准的核心框架,旨在为科研人员及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小麦产业应对纹枯病威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