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条锈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材料)的抗条锈病能力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Crops - Part 4: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4-2020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中关于农作物抗病性鉴定的技术规范,其中第四部分专门针对小麦抗条锈病的鉴定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试验设计
标准指出试验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每个品种至少需要种植20株以上,并且要求田间试验地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土壤肥力均匀。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接种方法
对于人工接种条锈病菌的方法,标准推荐使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具体操作时,需将分离纯化的条锈病菌种制成一定浓度(通常为每毫升1×10^6个孢子)的悬浮液,然后均匀喷洒在小麦叶片上。接种后需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以促进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病情调查与评价
在病情调查阶段,标准强调了关键时期(如拔节期、抽穗期等)的观察记录。对于病情指数的计算,则采用国际通用公式:
\\[
病情指数 = \\frac{\\sum (病级 \\times 株数)}{\\sum 最高病级 \\times 总株数} \\times 100
\\]
这里提到的病级划分依据为0到9级的标准分级体系,分别代表从无病到严重发病的不同状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量化评估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抗条锈病的能力。
4. 抗病性分类
根据病情指数的结果,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小麦抗条锈病性分类标准:
- 抗病:病情指数≤20
- 中抗:20<病情指数≤40
- 感病:40<病情指数≤60
- 高感:病情指数>60
这一分类有助于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快速判断某个小麦品种的抗病特性,从而为其推广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5. 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
数据处理方面,要求所有数据均需经过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测试,以验证各处理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形成的报告应当包含试验背景、方法步骤、结果分析以及结论建议等内容,以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参考。
这些内容构成了DB52/T 1501.4-2020标准的核心框架,为开展高效、规范的小麦抗条锈病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