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抗稻曲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结果评价和报告编制。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的稻曲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rop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 Part 2: Rice Resistance to Rice Kernel Smu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01.2-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水稻抗稻曲病》是一项贵州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水稻抗稻曲病的鉴定工作。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些专业术语,如“稻曲病”、“抗性指数”等。其中,“稻曲病”是指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表现为谷粒变色、变形等症状。“抗性指数”是衡量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这些定义为后续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鉴定方法
标准规定了田间试验与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水稻抗稻曲病的鉴定。田间试验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并记录发病情况;室内检测则通过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来确认病害类型。此外,还强调了样本采集的时间节点和技术要求,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与评价
在数据分析阶段,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评估标准。例如,抗性指数(RI)= [(CK-T)/ CK] × 100%,其中CK表示对照组平均病情指数,T表示处理组平均病情指数。根据计算出的抗性指数值,可将水稻品种划分为高抗、中抗、感病等多个等级。这一过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
注意事项
标准最后还特别提醒,在整个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和个人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环境污染或人身伤害。同时建议定期校准仪器设备,保证测量精度;妥善保存原始记录,便于复查验证。
以上是对DB52/T 1501.2-2020《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水稻抗稻曲病》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这项标准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也为农业生产者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