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紫花苜蓿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收获后复种紫花苜蓿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st-Wheat Reseeding of Purple Clover in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741-2020《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紫花苜蓿的生产技术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种子质量要求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质量指标,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含量等。例如,种子纯度应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超过12%。这些指标确保了播种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出苗率和生长状况。
2. 播种技术
在播种技术方面,标准建议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播种深度一般为1.5-2厘米,每亩播种量约为1.5-2公斤。此外,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整地,并施足底肥,以保证土壤肥力和种植环境。
3.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确保紫花苜蓿高产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在幼苗期要及时进行除草和间苗,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同时,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在生长旺盛期,应定期追肥,特别是氮肥的补充,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紫花苜蓿生产中的重要工作。标准强调要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例如,通过轮作倒茬减少病原菌积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必要时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洒,但需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执行。
5. 收获与贮藏
收获时间直接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标准建议在开花初期至盛花期之间进行刈割,此时干物质含量较高且营养丰富。收获后的紫花苜蓿应及时晾晒或烘干,水分含量降至15%以下后方可入库贮存。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霉,防止品质下降。
以上是对DB64/T 1741-2020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从事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紫花苜蓿生产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这些技术规范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保障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