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的术语和定义、诊断指标及判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防控。
Title:Judgment of Primary Subclinical Ketosis in Periparturient Cows - DB15T 1899—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899—2020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规定了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的判定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地区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的诊断和判定。
术语和定义
- 围产后期:指奶牛产犊前两周至产后四周的时间段。
- 亚临床酮病:奶牛体内出现酮体升高但未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状态。
判定指标
1. 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4.4 mmol/L~6.7 mmol/L,低于此范围可能提示酮病风险增加。
2. 血酮浓度:采用硝基氰化钠法测定,当血酮浓度≥1.2 mmol/L时,可判定为亚临床酮病。
3. 乳酮浓度:通过仪器检测乳中的β-羟丁酸含量,若乳酮浓度≥2.0 mmol/L,则支持酮病诊断。
样品采集与处理
- 血样应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集,确保样本新鲜。
- 乳样需从健康一侧乳房挤取,避免污染。
注意事项
- 在进行酮病判定时,应综合考虑奶牛的生产性能、体况评分以及近期饲养管理情况。
- 若怀疑奶牛患有继发性酮病(如由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需进一步排查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以上内容基于DB15/T 1899—2020标准,旨在帮助养殖者准确判断围产后期奶牛是否存在亚临床酮病风险,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奶牛健康及牛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