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木薯秆微贮的原料要求、微贮方法、质量评定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技术。本文件适用于木薯秆的微贮处理及其作为饲料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crobial Silage of Cassava Stalks and Its Utiliz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005-2019 木薯秆微贮与利用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木薯秆微贮技术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首先明确了“微贮”这一概念,即通过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在适宜条件下对木薯秆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优质饲料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原料要求:规定了用于微贮的木薯秆应新鲜、无霉变且含水量适中。具体而言,含水量应在60%-70%之间,这是确保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水分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3. 微贮材料准备:要求将木薯秆切短至5-10厘米长度,并均匀混合微生物发酵剂。此步骤对于保证发酵均匀性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饲料的整体品质。
4. 微贮设施与环境条件:强调了微贮过程中需使用密封良好的容器,并保持环境温度在20-35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环境能够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发展。
5. 微贮时间:建议微贮时间为30-60天。这段时间足以让微生物完成其发酵过程,使木薯秆中的纤维素等成分得到充分降解,转化为更易消化吸收的形式。
6. 质量检测与评估:最后,标准还提出了对成品进行感官检查(如颜色、气味)、化学分析(如pH值、营养成分)以及动物饲喂试验的要求,以确保微贮饲料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符合预期目标。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原料选择到最终产品评价的主要环节,是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核心部分。通过严格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木薯秆作为饲料资源的价值,同时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