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胴体分级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判定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牦牛屠宰加工企业对牦牛胴体的分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ading of Yak Carcas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783—2020《牦牛胴体分级》是一项青海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牦牛屠宰后的胴体分级工作。这项标准对于提升牦牛肉品质、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牦牛胴体分级的基本原则。根据标准要求,胴体分级应基于牦牛的年龄、体重、肌肉发育程度以及脂肪覆盖情况等因素综合评定。其中,年龄是关键指标之一,通常通过牙齿变化来判断,分为幼龄、壮龄和老龄三个阶段。不同年龄段的牦牛其肉质特点各异,幼龄牦牛肉质细嫩但风味稍淡,壮龄牦牛肉味浓郁且富有嚼劲,老龄牦牛则适合制作加工肉制品。
其次,在胴体重量方面,标准规定了各等级的具体范围。例如,特级胴体重量应在60公斤以上,一级为50至60公斤,二级为40至50公斤。这一划分有助于屠宰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同时也便于消费者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再者,关于肌肉发育状况,标准指出,优质的牦牛胴体应当具备良好的肌肉线条分明,肌肉纤维紧密结实的特点。而脂肪覆盖情况也是评判的重要内容,理想的胴体表面应有均匀分布的白色或浅黄色脂肪层,这不仅影响外观美感,更直接关系到肉品的口感与营养价值。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卫生安全要求。所有进入分级程序的牦牛胴体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无病害、无污染。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比如使用冷藏车配送,并控制温度保持在0℃至4℃之间。
综上所述,《牦牛胴体分级》标准从多个维度对牦牛屠宰后的处理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指导,这对于促进青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牦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