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养护管理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滇池流域内矿山开采、采石、采砂、取土、砖瓦窑等“五采区”的植被恢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Five Mining Areas\" of Dianchi Lake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1T 37-2019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是专门针对滇池流域因采矿等活动形成的“五采区”(即采石、采砂、取土、挖塘、挖窑等区域)制定的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适用于滇池流域内因采矿活动造成的“五采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其中,“五采区”是指由于上述五种采矿行为导致地表破坏的区域。术语部分对“五采区”、“植被恢复”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语义基础。
二、植被恢复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强调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要以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目标,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技术手段。
3. 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恢复效果,还要兼顾长远的发展需求,确保恢复后的区域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三、植被恢复程序
1. 调查评估阶段:包括现场勘查、土壤分析、植被现状调查等内容,目的是全面了解“五采区”的基本情况。
2. 设计规划阶段:基于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恢复方案,确定植物配置、种植密度、养护措施等具体事项。
3. 实施操作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实际作业,如清理废墟、整地施肥、播种或栽植苗木等。
4. 监测管理阶段:定期检查恢复效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保证恢复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植物选择与配置
标准建议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作为主要恢复材料,因为这些植物更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存活率。同时,应根据不同坡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植被结构。
五、施工技术要点
1. 土壤改良:对于贫瘠或板结的土壤,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比如增施有机肥、翻耕松土等,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
2. 种植方式:可以采用直播、穴播、扦插等多种方法进行植物繁殖,并注意控制株行距,避免过度密植影响生长发育。
3. 护理措施:包括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幼苗期要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确保成活率。
六、后期管理要求
植被恢复并非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长期跟踪管理的过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后期管理的具体要求,例如建立档案制度记录每次养护情况,设置围栏防止人为破坏,以及适时补植缺损部分等。此外,还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后期管护,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总之,《DB5301T 37-2019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为滇池流域内“五采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框架,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