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吕梁山区红芸豆生产的产地环境、选地整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吕梁山区红芸豆的生产。
Title: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 Bean in Luliang Mountai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11T 34-2020《吕梁山区红芸豆生产技术规程》是针对吕梁山区红芸豆种植的一份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适应吕梁山区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红芸豆品种。这意味着在种植过程中,需优先考虑那些经过本地试验验证过的优良品种,以确保作物的生长稳定性和最终产量。
2. 播种时间与密度:推荐的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密度建议每亩地保持在18000至20000株之间。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保证植株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3. 田间管理:包括合理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施肥时应注意氮磷钾的比例平衡,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调整具体用量;灌溉则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对于病虫害,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4. 收获时机:当大部分荚果变黄且种子完全成熟时即可开始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到种子的质量及后续加工效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密切观察植株状态,并结合天气情况做出适时决策。
5. 质量要求:成品红芸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具体表现为水分含量不超过12%,杂质含量低于1%等指标。这些硬性规定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解析,全面理解和执行该标准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希望上述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